汪為農:
CERNET起步于1994年,建立初期的帶寬僅有64K,后來逐步發展為512K、2M、4M直到今天的100G,CERNET經歷了網絡技術發展的每個過程。1994年之前,國內沒有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互聯網。雖然CERNET起步時網絡構架比較簡單、帶寬也比較低,但它是零的突破。
對CERNET的意義,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CERNET積極推動中國互聯網的發展。
第二,CERNET帶動了地區網絡的發展。經過211工程三期建設,除個別偏遠地區,CERNET網絡覆蓋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200多座城市,對當地的網絡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
第三,CERNET促進了校園網的建設、推動了學校信息化發展。在CERNET的帶動下,主干網促進了地區網的發展,地區網又促進了各省、市教育網的發展。各大高校看到了網絡對未來教學、科研和管理的推動作用,所以一時間掀起了校園網建設的高潮。學生不再滿足于對互聯網的訪問需求,因此把學校素質化教育和教學管理整合在一起,推動了學校信息化的發展。
第四,CERNET對西部教育的扶持。2001年我國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教育部籌措近9億元西部教育扶貧專項資金,項目由教育部組織領導,CERNET承擔具體的技術支撐。
第五,CERNET在人才培養上發揮了重要作用。CERNET當初運行整個網絡的青年技術骨干團體會帶領各個學校的團隊進行技術交流,技術力量就這樣被傳承下來。
汪為農:
CERNET專家小組被派往不同地區,各自負責2~3個省入圍名單高校的方案指導、修改和評估工作。當時西部校區對網絡的設計缺乏經驗,設計存在著網絡體系結構的問題。為此,專家組主要做了以下幾方面工作:
首先是為學校把關。因為我們經歷過校園網的創建、升級、改造等一系列過程,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可以針對每個學校的方案進行審核并提出意見,幫助修改,使整個方案更加合理。
其次是為國家把關,也是為教育部把關。我們要評估每個學校配置方案的大概投資,不僅僅是網絡,還包括終端設備、服務器的采購和通訊線路等,要盡量做到公平合理。同時,對貧困的學校要有一些傾斜,尤其對青海和寧夏的少數民族學校要有較大傾斜。
最后是后期把關,要看是否有需要查缺補漏的地方,這也是收尾工作。
教育部的撥款對西部的教育支持作用顯著,雖然與沿海地區的高校校園網無法相提并論,但至少讓西部高校擁有了自己的網絡,走進了互聯網的世界。